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去世,享年92岁
当天,一场主题党日活动在线上进行。
党叫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就背起行囊到哪里去。但扪心自问,对于亲情,卢老至今心中怀有歉疚,我一辈子对不起妈妈。
心有大我,就要无私奉献。这些走掉的教师,有一些是叶落归根,有一些是感到西部同沿海地区差距巨大。此时,四个姐姐因工作被分配去了外地,分别在青岛、北京、沈阳和南京成了家。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我不后悔 求学复旦时期的卢烈英1954年进入交大的两年间,青年卢烈英成长很快。西安市已经照顾我们,给我们增加了三斤大米,还是不够,只能拿面粉拿粗粮去换。
方端渝后因工作变动调离,姚宗仪、孙传镐则是和他一样,在西部扎根了一辈子。那段经历对卢烈英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从那时候开始了解阶级立场、懂得阶级分析。大家基本都不要照顾,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动员过程非常顺利。
他们想来,但家里有些事情没处理完,来不了,所以少数人要顶下来。对卢老而言,生炉子是一件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那时的红烧肉一斤八毛、鸡蛋一斤五毛,还常常买不到。因为一些老同志没有过来,他被提拔做了马列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
整个团队二十来人,当时西安交大什么工具都没有,只有一辆铲车。卢老回忆,校园里当时谁讲要照顾,好像非常不光彩。
特别是一整个家要全部搬过去,就怕缺这缺那。卢老见到母校后学专程前去看望,非常高兴(钱威丞/摄)求学时期,复旦奠基:复旦给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1950年,卢烈英19岁。卢烈英记得很清楚,系主任王中给他们上新闻学概论,舒宗乔给他们上摄影。当时,苏联教授给我们上课,我们拼命记笔记。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心里不能光考虑个人、装着小我,要考虑大我,祖国、民族甚至有时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迁校的动员过程很民主。此时,知识分子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真正是大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现在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我特别有体会。上一次回到复旦我对复旦的感情很深,但随着年岁渐增,卢老越来越感到,参加校友活动愈发力不从心了。
西安交大从此以后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理科院校,这个社科系是全校文科的孵化器、老母鸡。有两年还碰上了粮食困难时期,卢老靠着上海三姐的支援,靠姐姐们接济的粮票、寄的食物挺过了那段艰苦岁月。
第一年学习结束,他和另外一位同学商量,决定转到新闻系。12月初,中办回电,说总书记看到信了,而且有指示。由于对复旦的院系不甚了解,又考虑到复旦历史系名人最多,周谷城、周予同等大师名震天下,因此在志愿填报中,他写下了复旦大学历史系。自然环境恶劣、饮食不适应、住宿硬件落后等等,每一项都在对他们提出考验。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当时复旦园里,大家很喜欢一起唱苏联歌曲《再见爸爸妈妈》,因为很多同学报名抗美援朝上了前线。
当时的高等教育,所有青年知识分子都要接受锻炼、接受改造。当时复旦共有两个名额,21岁的卢烈英成为了其中之一。
他刚到交大时,交大只有理工科、管理学科,唯一的文科是马列教研室。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是一个人顶两个人用的,老校长程士英亲自上讲台讲基础课,哪边缺老师就得顶上。
因为国家需要,所以这个研究生班也提前至一年毕业。一没想到总书记当时就回信了,且回信如此迅速。
一方面,以卢烈英为代表的老一辈西迁人急切地感受到,国家、特别是西部的发展需要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正常情况下搬迁情况应该极为复杂,但当时我们觉得迁校非常轻松,后勤在其中居功至伟。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都难。(本文作者分别为新闻学院团委副书记和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
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社科系系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交大附中首任校长、西交大党委委员等职。卢老也不想叫母亲去西部吃苦。
1952年底,中央决定要培养建国以后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宣传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一个研究生班,请了苏联专家担任教员。除去专业课,另一处使他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复旦不仅名教授多,而且选课听课的自由度极高,当时他选修的写作课,课程教师就是中文系的大师。
当时他记得有一位校医,在徐汇区有一套小洋房。当时在交大,每个职工都有一套住宅。
附中重建初期,他们的有生力量、连同校长在内只有三人。如今同学越走越多,同学聚会也聚不起来啦。到了中旬,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亲自来到学校党办,宣读总书记的指示。初到西安时大雁塔下的复旦人合影姚宗仪(左一)、孙传镐(左二)、卢烈英(右二)、方端渝(右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幸福真是奋斗出来的日历翻到2020年,卢老89岁。
他到以后,以马列教研室为基础,筹备了第一个社会科学系,他任第一任系主任。筹备新专业这个事情很难,没有经历过可能没有体会。
事实上,从信封寄出的那一刻到如今,卢老他们写信的初衷是朴素的: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大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向深有感触。多次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并被评为陕西省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
对卢烈英这批最早的西迁人,搬家是他们当时最害怕的事。所以卢老感叹,他们这一批年轻人到西部来,之所以能把爱国、奋斗、奉献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其实很重要就在于——老干部、老教授,他们给当时的卢烈英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最新留言